2018年,公司IPO审核未通过、三大主要客户市场大幅下滑,航天科技集团七院航天模塑首次未完成年度目标,并在次年出现了首次亏损。面对内忧外患,从航天事业中孕育出的汽车力量聚焦汽车内外饰发展趋势,构建了SVA经营管理模型,2023年以全资子公司的身份加入七院唯一上市平台航天智造的航天模塑,顺利走出一条扭亏为盈、破局重生的改革之路。
图为航天模塑注塑生产线。郭新钰 摄
从战略型向运营型转变
“首先是思路转变,公司要从战略型向运营型转变,步子要稳、举措要细,主要的支撑就是‘四个升级’和‘五精管理’。”航天模塑负责人介绍。2021年,公司开始了建立SVA经营管理模型的探索,S代表战略引领、V代表核心价值观、A则包括“四个升级”和“五精管理”。目前,该模型已全面触及公司各层级,并通过完善的业务体系和督导体系深入全体员工内心,成为公司标准化的操作系统。
“四个升级”即通过持续推动市场升级、产品升级、技术升级和认知升级,不断促进管理理念提升、驱动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增强。“五精管理”的本质是标准化管理工具,涵盖人财物各要素、人机料法环各环节,全方位推进管理规范化、标准化和专业化。公司对各中心、各分子公司的组织架构、部门职责、岗位配置、岗位名称、岗位职责等强制标准化,搭建“横向一致、纵向贯通”两级矩阵式组织机构,并在信息化系统中固化,确保有章可循。“我们单位的组织架构只有6个中心,分别对应公司的‘五精管理’方向。横向交流不闭塞,遇事不推诿,大大提高了效率。”公司一位员工介绍。
细节决定成败。“五精管理”从细节着手,通过全级次开展精细化经营管理,将关键事项落实到神经末梢。公司的年度经济指标、专项指标和重大事项等目标层层分解,逐级细化,具体落实到每个岗位,每位员工都紧握着公司的成长密码,实现了“人人肩上有指标,事事过程可追溯”。
“管理为经营服务。”这在公司已成为共识。六大中心牵头,围绕公司发展目标,建立年度、月度、周计划体系,贯穿产品实现全过程,为公司经营全面提供人、财、制度保障。编制“五精月报”是公司各层级的重要工作内容,对于每月完成情况公司分别设置红、黑榜并进行公示,并通过周协调会、中心月度业务计划会、全级次经营例会、经营绩效面谈会等方式督促责任落实。
针对分子公司出现的突出问题、痛点难点、短板不足,公司组织实施“一对一”现场驻点救援帮扶。2023年年初,子公司青岛华涛面临新工厂建设及搬迁、一项目新产品量产等多重困难,保供压力较大。公司先后组织总部中心及相关分/子公司100余人次多次进行现场帮扶指导,助力青岛华涛顺利完成整体搬迁及一项目新产品量产,成功实现产品结构转型升级。
2021年以来,公司经营成效显著,收入规模持续取得突破,扭亏后利润逐年增长,净资产收益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。目前,公司已在全国建立了25个生产基地,覆盖19个城市,主要客户为国内外主流汽车公司。
持续推进市场升级
“四个升级”和“五精管理”不仅是SVA经营管理模型的两项最重要举措,也是公司持续追求经营发展的目标。
“四个升级”的本质是管理理念升级,推动公司重塑发展格局。“五精管理”具体包含22项重点工作、80个管控要素,全方位、多角度推进管理规范化、标准化、专业化、系统化、高效化。
“这两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‘卷’出了新高度,我们面临着更低的成本管控、更细的市场营销、更高的技术要求,既是机遇,更是挑战。”面对“卷技术、卷周期、卷质量、卷成本”的行业新态势,航天模塑通过精准营销、极致成本管控等手段,持续进行市场升级。
“一方面是精准制定市场策略,保证优质客源;另一方面是调整主要客户的收入占比,前五客户占比从2019年起逐年下降,单一客户收入占比不超过30%,公司的发展不再依赖于某一两个客户,市场风险逐步降低。”公司市场部门人员介绍。
今年4月,航天模塑智慧座舱与自动驾驶融合项目开工,将打造航天模塑总部基地,建设包括航天模塑汽车研究院、国家级实验室、模具中心及智能制造基地在内的全方位设施,推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与智能化技术创新。公司面对新能源汽车、智能网联汽车等汽车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,聚焦智能光电、电驱电控、精致装饰、轻量环保四大领域,先后推出了智慧座舱2.0等先进产品,技术成果转化效率大幅提升,多层次创新平台组织体系持续升级,进一步夯实了公司高质量发展基础。
近年来,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等多重挑战中,航天模塑表现出了超强韧性。在航天模塑自动化生产一线,电子屏实时跳动着生产数据,即将发往整车厂的各种内外饰件整齐排列……公司紧随行业发展趋势,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,助力提质增效。同时,公司以极致成本管控为主线,以提升智能制造和关键工艺能力为抓手,以运营降本为落脚点,推动全级次资产、采购、物流、制造、质量、安全、两化等运营管控水平不断提升。
“依托党支部的‘每周一学’机制,公司和党支部帮助我们认清形势和自身问题,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。”公司一线员工表示。在认清形势变化和自身问题的前提下,公司通过实施基于资源配置的运营管控、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、工作前移等措施,成功应对了形势变化、提升了经营管理水平。
(孔利君)